【资料图】
“画漫画要符合大众口味,画出人人心中有,他人笔下无。”昨天下午,市民读书会第二十五场活动在邬达克纪念馆举行,这是2023年首场市民读书会。读者汇聚老洋房,在展厅看完“老房子遇上漫画家——‘夜光杯’郑辛遥《智慧快餐》三十年特展”后,走近漫画家,听他分享烹饪这道“智慧快餐”的幕后故事。
1992年10月10日起,郑辛遥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开设“智慧快餐”专栏,每周一刊,30年来从不间断,已发表作品1500余幅,目前仍在周周更新。此次特展,“夜光杯”携手树图区块链研究院推出郑辛遥《智慧快餐》30年·30画NFT数字藏品,这也是75岁的夜光杯老品牌迈向数字化的一次尝试。
“智慧快餐”专栏一幅幅漫画,充满了上海人的小幽默和大智慧,如今这道“快餐”已成为上海名菜。“借用烹饪的语言,我的创作可以分三个类型:热炒、慢炖和腌制。”遇到可以“热炒”的内容,他先把句子记下来,回家马上创作画面。更多的时候,有了句子,就需要慢慢“炖”出来的。有时画面需要很长时间苦思冥想,这就是“腌制”。“腌制”短则一两年,有时要三四年。漫画“我们都老得太快,却聪明得太慢”就是慢慢“腌”出来的,直到有一天他走进一家钟表店,“大钟摆突然给了我灵感”。
来参加读书会的读者都是“智慧快餐”的忠实粉丝,听郑辛遥讲述一道道“快餐”背后的故事时,笑声赞叹声不断。郑辛遥是一位注重观察生活的人,会留意年轻人喜欢什么,中年人关心什么,老年人谈论什么,发现很好的题材,马上记到素材本里。
郑辛遥说,除了有创作素材,他的本子里还一直写着“小中能见大,画外有余音”这句丰子恺说过的话。每次画完新作,他都会拿出这句话来对照一下,“我的原则是,文字尽量简单,画面没有多余的线条。我做减法,读者做加法”。题材接地气、观点得人心、画面有创意,这是“智慧快餐”最精练的总结。
读者程女士带来了30年前一次活动中,郑辛遥给女儿手绘的画像,“女儿当年才7岁,”程女士说,他们全家都是新民晚报的粉丝,“我们家报纸只订晚报,最爱看的就是夜光杯。”读者汪女士则请教画风是如何形成的,活动现场她带来了“一图一文”的日记,她说自己遇到了瓶颈。“我的风格是,画简笔而有意义的画。”郑辛遥还用“智慧快餐”式的语言鼓励读者,“要有想法,才会有办法。”
“郑老师,你的1500多幅漫画我都看过。”这位年近八旬的老读者,曾在新疆工作了46年。他一直订阅新民晚报,也是夜光杯的忠粉,曾珍藏了很多晚报的版面。“2009年回沪,我实在没法把那些晚报带回上海,真是可惜。”夜光杯年轻的“老读者”李静说,自己幸运地通过市民读书会走近了漫画家郑辛遥老师。除了欣赏有意思的漫画特展,还收获了郑老师的创作理念和漫画背后的故事。参加互动的读者都获赠了郑老师的《智慧快餐》《爱夜光杯 爱上海2021》新书。
在阳光灿烂的午后,在邬达克纪念馆,一场关于漫画创作、关于智慧生活的读书会,在一片浓浓暖意中进行着。大家纷纷赞叹着郑辛遥老师的漫画作品,贴生活、懂人心、讲智慧,不愧是新民晚报夜光杯的招牌,更是上海海派文化的品牌。 (新民晚报记者 王瑜明)
Copyright 2015-2022 大众数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14643号-14 联系邮箱: 905 14 41 07@qq.com